曼达拉艺术修复古村落,金缮技艺与乡村的碰撞
来源:则卷小雨St     时间:2023-08-21 07:18:33

每年端午松阳人吃薄饼;清明为驱邪避毒,吃色泽翠绿、味道清新,带蒿香的清明果;清明过后,农家就会选新鲜的麦豆粒和上等糯米,加入松阳竹叶烟熏的火腿心或腊肉切碎的肉丁一起焖,做成风味绝佳的绿红白三色相间的麦豆饭;重阳节吃灰汁千层糕;农历四月初八吃延寿乌饭;夏秋季节吃用叶法善常食用的野草做成的仙草豆腐,可以清凉解暑。

说到豆腐,桃餐厅的豆腐是村儿里的主妇每天为民宿新鲜供应的,用溪水制作,豆香四溢。炸豆腐的油也是村中那棵上了年纪的山茶树籽榨的油。

三都乡盛产桃子,尤其以松庄村的最为清润甘甜,桃野的名字也与此有关。红色的土壤、常年流动的溪水,让这里的桃子依旧保留着小时候的味道。因此以松庄村的桃子自然发酵而成的生原酒鲜美至极。晚餐来一杯本地的鲜果酒,果酒内含活体酵母,利于改善肠胃功能,加上冰块,甜甜凉凉。这瓶酒有个直白的名字“一颗桃子”。


【资料图】

民宿为了让住客不受干扰,桃餐厅和桃咖啡只对住客开放。来松庄村游玩当日就走的客人无处购买品质咖啡等饮品,终于在2022年十一,桃野改造的村委会旁的这栋小房子变成了对外开放的溪边咖啡。秋天游人便可在这个小广场上围炉煮茶,在溪水中被石斑鱼围绕着吃下午茶,傍晚吃朦胧烟火中的烧烤,推杯换盏,过着最摩登的乡村生活……

照片中这位野性小美女我特别喜欢,她是来自莫干山的金缮和曼达拉艺术家不多。完成了一天的创作,她和其他艺术家及民宿的工作人员在小广场上聊天、休息。

明天,艺术家与村儿里爷爷奶奶的故事就要开始了……

许多人追捧徽州的粉墙黛瓦,那是富贵人家才盖得起的徽商大宅。我不否认它水墨画般的丹青之美,但我更青睐闽浙朴实的夯土墙,黄墙黛瓦的色彩从蓝色幕布中浮雕出的世界。

那天,筱茗姐说:“那家今天正在夯土呢。”

我从没见过怎么盖夯土房,立马向小溪边的工地走去。

我站在院儿外不敢进去,怕是工地有安全规定,探头探脑之际一位工人说我可以进去。得到这样的绿灯待遇赶紧凑上前。地上有个坑,是挖泥用的吗,看样子肯定不够应该不是,一旁的卵石墙基下边的卵石大,上边的卵石小,好像蕾丝裙边。

在建的是村儿里第一间正经对外营业的餐厅,新村民盖的。建筑保留了一部分老墙做装饰,几位工匠正在用板子竖立夯好的土坯。木板是模具,里边装上就地取材的粘土,加上草木增加韧性更加坚固,再层层用杵夯实便筑成了一块夯土,再把块块夯土连接在一起就成了夯土墙。版筑夯土墙是我国最早采用的构筑城墙的方法,早在四五千年前,就已经在用这种方法修筑城墙了。

有位工匠问我从哪儿来,我说从北京飞杭州再转火车、汽车,得一天才能到。他又问北京有夯土墙吗?我说真没有,都是砖瓦。

毛竹杆直插云霄,黄土与蓝天霸占了三原色中的两者,熟练的工匠从年轻时到现在建造了数不清的家乡宅。在痴痴地欣赏这传承了几千年的工艺时,忽又想起石桥后边用了光溜溜现代反光瓦的人家,不禁黯然神伤。未来不知还有多少人能延续此等传统房屋建造方式,不让方方正正的水泥房子毁了这些历尽千难万险,躲过天灾人祸浩劫的古村。

离开时,坐在屋顶上的工人看着我沿溪边石头路行走,我向他笑一下,他也笑一下,我挥挥手,他点头又挥手。

行走在村中,除了新村民,见不到甚至中年人,几乎都是60岁以上的留守老人。他们自给自足生活在乡间,每日耕作,里里外外干着农活——中间搓老玉米的奶奶特别爱笑,笑起来是豁牙子,真的是老小孩儿,像小时候我们自己豁牙子的样子;家家户户的门前笸箩里都摆着桃胶,老人就在那里一边按大小分开它们,一边招呼着游人;脸上贴着胶布的奶奶坐在屋里剥毛豆,她家门口的野茉莉长得娇艳。她说今年雨水少,要早上晚上天天浇水,不然早就旱死了,又指着墙上的“竹笋”说这是对面桃野的艺术家做的。再看她家裂了缝的墙,也已经被用艺术的方式修补好了,它们的作者就是上篇篇尾那位野性的小美女不多。

不多是桃野发起的“全球艺术家驻地”项目的参与者,自从第一次来村里后,基本上每月都到村儿里小住,甚至租下了一栋房子改造。墙上的金缮就是她第一次在村中的艺术创作“别在缝隙里的信”。

金缮原本是发源于中国的修复工艺,用金漆修补残缺的器物,使其以艺术的方式重生,让残缺美成就它的第二次生命。没想到这修补小物件的技艺用在了古村落修复上,也能那么好玩儿有意思。

不多就住在我们那栋茅屋对面的陆地和海洋,去找她玩儿的时候发现她正坐在地上缠绕曼达拉,相传这种用彩色毛线和木棍组成的图案能给人们带来好运。

标签:

广告

X 关闭

广告

X 关闭